【校長專訪】曾為入獄家長照料無依小孩 幼園校長任職33年不厭倦:只想教好每一人
發布時間: 2022/09/09 13:39
最後更新: 2022/09/10 11:08
希望小朋友能夠健康快樂成長,是每個家長的最大心願,也是幼校老師的初衷。葵盛禮賢會幼稚園的鄭書圻校長從讀書年代起,就喜愛與小朋友相處,至長大後投身幼稚園教育,孜孜不倦逾三十年。「做老師是很順其自然的選擇,因為喜愛孩子,而且很想幫人,像小時候那些宣教士。」鄭校長道。
香港早年有不少海外宣教士,他們尤其關顧基層的孩子,有的興辦學校,有的照顧街童。鄭校長從小就跟隨母親而有信仰:
我家在鴨脷洲,我們是水上人,其實那時水上人不太會信耶穌,但我媽媽很特別,她帶我們去教會,所以我從小就在教會上主日學、做義工。
年紀小時,鄭校長看見宣教士離開家鄉,自願到落後國家教基層小朋友讀書認字,亦傳福音,便想自己日後也以他們為榜樣。「當時我的志願是做宣教士,學他們那樣幫助有需要的孩子。」
宣教士和老師,性質相近卻又有點不同,好奇校長為何改變了志向,她爽朗笑道:「因為要幫屋企人!」鄭校長為家中5兄弟姊妹中的孻女,哥哥姐姐早成家生子,平日要上班養家,照顧小朋友的職責就落在她身上。「我一個人要照顧5個姪仔、姨甥呢!」
一個大孩子照顧5個小孩子,想也不輕鬆,校長卻笑指他們很乖很聽話,不會覺得特別辛苦。「當時我們搬了去屯門,出門常常要坐很久的車,我帶他們出門玩時,會預先說:『上車可以瞓,但到站我叫大家就要醒!』他們都很乖,一聽到我叫就馬上起身。我便常常帶他們外出,例如去公園、參觀巴士廠等等。」
最新影片:
平日課餘照顧家中小孩,假日就在教會做義工,同樣經常接觸小朋友,久而久之,鄭校長發現自己不只喜歡孩子,也擅長帶領和教導他們。
帶小朋友出外,很多事要教,簡單像搭車、過馬路,或吃東西時的禮儀等,我不覺得辛苦或麻煩,反而覺得他們很天真、可愛。所以畢業後很自然就選擇了做幼稚園老師。
未到20歲便入行,至今33年,鄭校長直言從未厭倦。「我覺得這是幫助人,很有滿足感,很想教好他們,而且不開心時見到小朋友會令我感到安慰。」
難忘瘦弱男學生
教學多年,開心滿足的回憶必然不少,但在老師心裏,最刻骨銘心的往往是最需要照顧的孩子。「是十幾年前的學生,我到現在還記得那學生的名字。他來到學校時總是很冷、衣服不夠,而且身形瘦小。我們見到他都會問有沒有吃早餐,沒有的話張羅食物給他,見他沒有外套毛衣,就找來給他穿上。」孩子的爸爸很年輕,後來因為犯事而入獄。
鄭校長不只照顧他的孩子,對這位年輕爸爸也像個媽媽般。「他對我說:『校長,我要入去坐籠,你嚟聽我判啦,個仔交俾你啦!』我人生唯一一次入法庭就是那次,之後我也去拘留所探望,告訴他孩子的近況。」
爸爸入獄,母親亦不曾露面,來接送小朋友上學放學的是別人。鄭校長不負所託,只要孩子來到學校,一定讓他吃飽穿暖,但小朋友卻不是天天出現。「我告訴他你一定要讓孩子來學校,送來的話我一定照顧好,但總是因為大人沒有空就沒送孩子來。那時的支援很缺乏,而且他們也抗拒別人幫忙,我們也很愛莫能助。」
不久後媽媽出現,但亦入獄,後來再添了一個妹妹,爸爸本想兩兄妹都在學校上課,但因搬家而離開。「小朋友未畢業,讀到K2下學期便走了。初期我仍有和他們聯繫,關心小朋友的情況。後來他們再搬家,便失去聯絡。」這些年來校長一直在網上尋找,希望知道當年小朋友如今是否安好,可惜一直沒有消息。「希望他健康長大,這是每一位老師的初心。」
讓學生參與美化校園
學校重視的是甚麼,很多時一踏進校舍就可以察覺得到。葵盛禮賢會幼稚園幾乎每間教室都充滿可愛繽紛的圖畫,看得出有些是小朋友的作品,亦有不少是老師們的心血。走進設有美藝區的一間教室,一整面幾乎高至天花的櫃子,滿滿是分門別類的美藝材料和用品。
別說是小朋友,大人看見也會讚嘆驚訝。鄭校長指:「小朋友的確很喜歡,牆上有玻璃畫板,也有可以夾畫紙的直立式畫板。而且老師會安排不同主題的體驗,像最近教小朋友拓印,就會準備不同形狀、圖案的印,讓小朋友自己創作。」
鄭校長強調要按孩子的喜好去設計教學和活動:「小朋友喜歡塗塗畫畫,所以我們讓他們可以盡情動手;他們喜歡恐龍、小動物,我們便準備恐龍主題的拓印、工具。」
學校的走廊、門上的玻璃,以至面向街外的玻璃窗,亦會定期換圖案,當中更有學生的參與。「我們每年會做一次,老師預先定好草稿,然後讓學生一起填滿顏色。當學生經過自己有份畫的那扇窗,都會很興奮指給父母看。」這種參與而來的光榮感,是學校珍貴的凝聚力,難怪訪問當天的下午,也看見畢業的舊生回來探望。
以誠意接納非華語家庭
鄭校長透露,學校今年收了好幾位非華語學生,全都是互相介紹而來。「其實家長們相當敏感,對於本地人是否接納他們,很多時透過一個眼神、一個動作,就會感受到。所以我們會更用心,例如會特別學幾句他們的語言,像是早上好、再見等,讓對方感受到我們樂於接納,同時在努力加深了解。」每日例行的招呼以外,在小朋友的練習、功課方面,老師更會個別向家長解釋。「我們明白到他們的難處,所以盡力去協助,一定會跟進他們的情況,如今天安排了甚麼練習、任務,也會關心有沒有遇到問題。」
近年教育界推行共融,不只是SEN與一般學生,也包括非華語和本地學生。理想的目標說來容易,實行起來並不輕鬆。葵盛禮賢會幼稚園既招收了非華語學生,也同樣面對「共融教育」的難題。
「他們一開始會傾向小圈子,只和自己種族相處。我們刻意打散,讓本地學生和他們配對,一方面非華語得到練習廣東話的機會,另方面本地學生也可以充當小老師,互相幫忙、學習。」這些用心短時間或許看不見成效,但影響卻可以是久遠的。
之前學校有位非華語學生畢業升小,最近家長告訴我們,孩子在校內成績名列前茅,真的很欣慰。
記者:王嵐